支气管哮喘,这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带来诸多不适,还对其心理健康产生着深远影响。
从生理角度来看,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气道慢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发作时,患者会出现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的呼吸功能和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下的人群,其支气管哮喘的发病风险可能会增加,心理压力会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而干扰免疫系统和气道平滑肌的功能,使得气道更容易发生痉挛和炎症反应,诱发哮喘发作,一位职场人士,由于工作压力巨大,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原本稳定控制的哮喘病情开始频繁发作,症状也愈发严重。
而在哮喘的治疗过程中,心理因素同样不可忽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态度会影响其治疗依从性,如果患者对哮喘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恐惧、担忧心理,可能会不按时用药、不遵循医嘱,导致病情控制不佳,相反,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有些哮喘患者通过参加哮喘患者互助小组,与其他病友交流经验,了解疾病知识,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作为医院的临床心理师,我们在关注患者身体症状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其心理状态,对于支气管哮喘患者,我们会通过心理评估工具,全面了解他们的情绪、认知、应对方式等情况,对于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患者,我们会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缓解焦虑、抑郁情绪;通过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帮助患者减轻身体紧张,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我们还会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让家属了解心理因素对哮喘患者的重要性,鼓励他们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支持,营造一个有利于患者康复的家庭环境。
支气管哮喘与心理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在临床治疗中,我们应综合考虑生理和心理因素,采取多学科协作的方式,为支气管哮喘患者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方案,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发表评论
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等,是诱发和加剧支气管哮喘的重要推手之一。
添加新评论